发表时间: 2024年11月06日
一、工作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新时代育人的重要阵地。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网络教育机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化传播,特制定本网络育人平台建设方案,旨在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师生的网络素养,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二、工作思路
健全网络教育机制: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强化网络育人功能:通过平台建设,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促进网络文明建设:制定并实施网络文明教育工作制度,引导师生形成健康、文明、有益的网络生活方式。
优化网络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网络成果评价体系,培养网络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育人环境。
三、主要任务和具体举措
(一)完善网络教育平台体系
1.建设并优化校内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打造集信息发布、工作交流、数据分析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牵头部门:党委组织部;责任部门: 党委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管理,提升工作效率。(牵头部门:党委组织部;责任部门: 网络信息中心、党委宣传部)
(二)加强网络内容建设
1.丰富网络教育资源,定期发布高质量的网络学习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文化素养等多个方面。(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 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活动,鼓励师生创作和传播正能量网络作品。(牵头部门:教务处;责任部门: 各学院、校团委、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3.推广展示一批“网络名篇名作”,丰富正面舆论供给,提升网络文化品位。(牵头部门:党委宣传部;责任部门: 网络信息中心、教务处、融媒体中心)
(三)提升师生网络素养
1.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定期开展网络安全、网络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培训,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牵头部门:网络信息中心;责任部门: 教师发展中心、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
2.实施“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树立典型,激励师生文明理性用网。(牵头部门:校团委;责任部门: 学工处)
(四)健全网络成果评价机制
1.制定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办法,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及师生评奖评优依据。(牵头部门:党委宣传部;责任部门:网络信息中心、科研处 学工处、人事处、教务处)
2.建立科学的网络育人效果评估体系,定期评估网络育人工作成效,及时调整优化工作策略。(牵头部门:网络信息中心;责任部门: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
(五)建设专业网络工作队伍
1.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包括网评员、舆情信息员等,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引导和处置。(牵头部门:党委宣传部;责任部门:网络信息中心)
2.完善舆情处置引导机制,把好网络舆论脉搏,及时回应师生关切,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牵头部门:委宣传部;责任部门:网络信息中心、学工处、融媒体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网络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大投入力度:在经费、技术、人力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支持网络育人平台建设和运营。
(三)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对网络育人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平台,广泛宣传网络育人的重要性和成效,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网络育人的良好氛围。
五、预期成效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成为师生思想引领的重要力量。
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网络育人更加精准高效,师生在网络空间中的学习、交流、互动体验显著提升,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广泛认可。
网络文明教育工作制度的实施,有效引导师生形成健康、文明、有益的网络生活方式,网络空间正能量充沛,负面信息得到有效遏制,网络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建立健全的网络成果评价体系,促进了网络正能量的传播与积累,网络育人环境更加风清气正,成为师生学习、成长、创新的优质空间。
通过系统的网络素养教育和实践活动,师生网络安全意识显著增强,网络行为规范成为自觉行动,网络素养成为师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网络强国贡献力量。
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的构建和运营,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媒体教育品牌,网络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幅提升,成为引领网络文化潮流的重要力量。
专业网络工作队伍的组建和培训,使得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引导和处置能力显著增强,网络舆论环境得到有效维护,为网络育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浏览量: 27